我国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实力数据分析

首页    行业资讯    我国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实力数据分析

本文基于民航局相关数据,以企业航空器数、企业飞行员数、企业年飞行小时数为数据要素,从企业规模统计、企业实力排名、企业地区分布等方面,对我国经营性通航企业(不包括无人机企业)主要数据进行多角度、多层次的统计和分析,旨在为我国通用航空健康发展及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。

通航企业航空器数量分析

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,全国有394家许可证/登记证有效的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在民航局登记各类通用航空器共2273架。

表1为按企业的航空器数进行分段统计的企业数量分布。195161

可以看出,全国仅有1架航空器的企业有45家,2架以下的企业多达181家,约占企业总数的一半,5架以下的企业近300家,占3/4,10架以下的占比近九成,而20架以上的企业仅为22家,仅占5%。

这些数据充分说明,我国大多数通航企业,小微性质明显,一半的企业靠1-2架航空器维持生计。总体上看,通航企业基本运营实力非常单薄。

根据航空器总数和企业数两项数据,得到企业平均航空器架数约为6架/家。这项数据反映了我国通航企业的平均基础实力。

图1为表1左侧两列数据的图形表现。

195162

由图可见,5架以下航空器的企业占通航企业的绝大多数,10架以上的企业数量锐减,50架以上的仅有3家。

表2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,按企业航空器数排名的全国前10的经营性通航企业。

195163

通航企业飞行员数量分析

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,全国有360家许可证/登记证有效的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在民航局登记全职飞行员共3226人。

表3为按企业飞行员人数进行分段统计的结果。

195164

可以看出,飞行员人数在5人以下的企业有230家,高达64%,已超过企业总数的一半,飞行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企业占80%,20人以下的超过90%,100人以上的企业仅有2家。

根据飞行员总数和企业数两项数据,得到企业平均飞行员人数为9人/家。这项数据从骨干人员规模的角度,反映了我国通航企业的平均基础实力。

图2为表3左侧两列数据的图形显示。

195165

由图可见,10人以下的企业占绝大多数,50人以上的企业凤毛麟角。

表4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,按企业全职飞行员数排名的全国前10的经营性通航企业。

195166

通航企业年飞行小时数分析

表5为2018年全国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按全年飞行小时数进行分段统计的结果。

195167

可以看出,在349家企业中,全年飞行在100小时以下的企业有92家,约占1/4,500小时以下的有200余家,超过企业总数的一半,1000小时以下的有260家,将近3/4,5000小时以下的超过九成,5000小时以上的企业则屈指可数,超过20000小时的企业仅有7家。

该统计数据大体上反映出了我国通航企业当前运营实力的现状。结合每架航空器日均不到1飞行小时的现状,应该说,大多数企业在惨淡经营。

图3为表5左侧两列数据的图形展现。

195168

由图可见,年500小时左右的企业仍是通航经营的主要方阵,随着年飞行小时指标的提高,企业数迅速递减,龙头企业少之又少。

据不完全统计,2018年全国349家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总飞行59.5万小时,可得企业平均年飞行小时数为1705小时/家。这个数是反映我国经营性通航企业实际平均经营能力的指标。1705虽然看起来还不低,但其中的水分其实很大,如果去除飞行培训的巨大小时数,这个平均性指标将会成倍降低。

表6为按2017年全年飞行小时数排名的全国前10位的经营性通航企业。

195169

通航企业地区整体实力分析

表7为我国经营性通航企业实力数据的地区性分布表。主要数据指标是通航企业数、航空器数、飞行员数、年飞行小时数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。其中,通航企业数、航空器数和飞行员数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的经营性通航企业对应数据,年飞行小时数为2018年经营性通航企业年飞行小时数。

1951610

该表格数据综合反映了各地区经营性通航企业的整体实力。其中,通航企业数、航空器数、飞行员数三个指标描述了地区的整体静态实力(基础实力),年小时数则描述了地区的整体动态实力(运营实力)。

图4为表7数据的图形显示。

1951611

由图可见,从企业数、航空器数、飞行员数上看,中南、华东、华北实力较强,不分伯仲,但年飞行小时数,中南地区却独领风骚。东北、西南总体上处于实力中游,西北、新疆实力较弱。

结论和建议

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,我国经营性通航企业在个体上“三少现象”(航空器少、飞行员少、飞的偏少)比较突出。多数企业规模很小,经营实力非常受限,龙头企业数量很少。从全国形势上看,华北及沿海地区的实力高于其他内陆地区,相对好些,但全国总体体量和整体实力依然不足。通用航空企业“杂、小、弱、少、难”(机型杂、规模小、能力弱、飞的少、盈利难)现象明显,与年千万飞行小时数的运输航空相比,反差巨大。那么,如何破局?

笔者认为,通航企业体系需要结构性变革,需要优化结构,去除症结。

在目前440家经营性通航企业中,有360多家纯民营企业、40多家纯国有企业和30多家合资企业。国企虽少,但一般规模较大、实力较强。从本文前面可以看到,为数不多的国企在航空器数TOP10中、在飞行小时数TOP10中就占有半壁江山。国企在通航发展中无疑起着中坚力量作用。通航企业的“杂、小、弱、少、难”现象,多体现在民企,特别是近几年新成立的众多民企,上述现象更为明显。我国通航企业基本上呈现出“国企少而强,民企多而弱”的局面。

为此,笔者认为,民营企业应该走“聚合发展、规模效应”之路。在政策扶持、补贴分配上,注意发挥鼓励和倾向作用,壮大民企单体实力,培养民营龙头企业,推动通航产业发展。企业聚合发展,可有效改变当前“杂、小、弱、少、难”的不利局面。企业形成规模,也可大大降低运营成本,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,并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改善行业自律环境。

规模是实力的基础,走“聚合式、规模化”发展之路,优化通航企业体系结构,加强通航企业综合实力,是通航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2019年5月17日 10:07
浏览量:0
收藏